肥壤网

历史故事

本栏目包括有历代皇帝故事、历史人物故事、成语故事、中国野史故事等,是历史爱好者的天地。

您当前所在位置:

全站搜索:

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

来源:肥壤网 2016-10-07 围观:

中华民族历史悠久,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故事,值得一读。肥壤网历史故事大全栏目精心整理了大量历史故事,供读者在线阅读。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历史故事,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吧。

文史百科: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

阿昌族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上。阿昌族没有文字,长期以来,就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,保留下了大量史诗、故事、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。如产生于阿昌族童年时代,有2000多行句子的创世史诗《遮帕麻和遮咪麻》,就是靠一代代“活袍”(经师)口耳相传,保留到今天,成了研究阿昌族古代文学、哲学、社会思想的重要资料。

近代以后,阿昌族居住的地区有了私塾,极少数阿昌族儿童得到了受汉族文化教育的机会,但读书人很少。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统计,阿昌族的青壮年90%以上是文盲。阿昌族的学校教育几乎为零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,在阿昌族地区逐渐开办了学校,使阿昌族的适龄儿童接受了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。

目前,阿昌族的教育已初具规模,梁河县47个阿昌族村寨已有小学31所,其中完全小学7所,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9.3%,巩固率85%,合格率为80%。每万人中,有中学的毕业生120人和中专毕业生150人以及大学毕业生29人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1988年,少数民族最高学府毕业的大学生就有9人。有的一家就有2人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。各项比例都居当地其他少数民族之首,是当地文化教育发展比较快的民族之一。

文化教育事业的随着的发展,阿昌族有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,学龄儿童都有了上学的机会。女家把嫁妆送来。同姓不婚。近代与汉、傣族通婚现象也很普遍。有转房风俗。寡妇可改嫁,但不能带丈夫家财产。

二维码
故事很好,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

记住www.feirang.com,看好看的故事,就上肥壤网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