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红面赤
读音(发音): ěr hóng miàn chì
详细解释(意思):耳朵和面部都红了。形容过于用力、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。
出处(典故):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六十一回:“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。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”
示例:
耳红面赤成语接龙
- 池鱼笼鸟
- 叱咤风云
- 吃力不讨好
- 吃粮不管事
- 吃软不吃硬
- 吃硬不吃软
- 鸱目虎吻
- 鸱视虎顾
- 鸱视狼顾
- 吃穿用度
- 吃喝玩乐
- 鸱鸦嗜鼠
- 吃惊受怕
- 鸱张门户
- 吃苦耐劳
- 鸱张鼠伏
- 吃里扒外
- 鸱张蚁聚
- 吃里爬外
- 鸱张鱼烂
- 吃哑巴亏
- 嗤之以鼻
- 吃着不尽
- 痴儿呆女
- 池鱼林木
- 驰魂宕魄
- 驰魂夺魄
- 痴男怨女
- 驰马试剑
- 池鱼幕燕
第一个字为"耳"的成语
- 耳报神
- 耳边风
- 耳旁风
- 耳目闭塞
- 耳闻则诵
- 耳视目食
- 耳顺之年
- 耳鬓斯磨
- 耳鬓厮磨
- 耳鬓撕磨
- 耳聪目明
- 耳根清净
- 耳红面赤
- 耳后生风
- 耳满鼻满
- 耳食之言
- 耳目股肱
- 耳视目听
- 耳目一新
- 耳熟能详
- 耳目昭彰
- 耳提面命
- 耳目众多
- 耳听八方
- 耳听心受
- 耳濡目染
- 耳软心活
- 耳闻目睹
- 耳闻目击
- 耳食之论
- 耳闻目见
- 耳食之谈
第二个字为"红"的成语
- 批红判白
- 裁红点翠
- 愁红惨绿
- 愁红怨绿
- 穿红着绿
- 唇红齿白
- 大红大绿
- 大红大紫
- 灯红酒绿
- 耳红面赤
- 纷红骇绿
- 花红柳绿
- 眷红偎翠
- 脸红耳赤
- 脸红耳热
- 脸红筋暴
- 脸红筋涨
- 露红烟绿
- 露红烟紫
- 面红耳赤
- 面红耳热
- 面红颈赤
- 面红面赤
- 面红面绿
- 披红戴花
- 千红万紫
- 砌红堆绿
- 青红皁白
- 青红皂白
- 软红十丈
- 软红香土
- 粟红贯朽
- 桃红柳绿
- 偎红倚翠
- 嫣红姹紫
- 尤红殢翠
- 又红又专
- 匀红点翠
- 驻红却白
第三个字为"面"的成语
第四个字为"赤"的成语
耳红面赤相关推荐
成语"耳红面赤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耳红面赤"逐字解释参考
ěr①耳朵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闻寡人之~者,受下赏。”《陋室铭》:“无丝竹之乱~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~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②形状像耳朵的东西。如“木耳”、“银耳”③听说;耳闻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又~曩者所梦日符。”④兼词,相当于“而已”,译作“罢了”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,直好世俗之乐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~,非心服也。”⑤表示肯定。《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与我同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田横,齐之壮士~。”⑥位置在两旁的。“耳门”、“耳房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óng①本为粉红色、浅红色;后泛指红色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~罗复斗帐。”②红花,花。《春夜喜雨》:“晓看~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”gōng通“工”,指妇女从事的手工劳作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miàn①脸。《彭祖面长》:“不敢笑陛下,实笑彭祖~长。”②面向;面对着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~山而居。”③当面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群臣吏民能~刺寡人之过者。”④方位;方面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闻汉军四~皆楚歌。”⑤平面;表面。《活板》:“药稍熔,则以一平板按其~,则字平如砥。”⑥《宋书·何承天传》:“上又赐银筝一~。”【面壁】⒈面对墙壁静坐,常表示不介意或无所用心。⒉佛教指修行。【面墙】喻不学,如面向墙面而一无所见。【面首】本指壮美的男子,引申为妇人的男妾、男宠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ì①本为火红色,后泛指红色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日上,正~如丹。”②至诚;真纯。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知君侯推~心于诸贤腹中。”③空;徒。成语有“~手空拳。”④光;裸露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六个人脱得~条条的。”【赤壁】1.地名。有三处,都在今湖北省。2.水名。在今山西省安泽县南。【赤地】指旱灾、虫灾严重时,遍地不生庄稼。范晔《后汉书·南匈奴传》:“而匈奴中连年旱蝗,~数千里。”【赤立】空无所有的样子。元好问《游黄华山》:“是时气节已三月,山水~无春容。”【赤舌】谗言,口舌是非。【赤县】1.“赤县神州”的简称。指中国。李白《赠宣城赵太守悦》:“~扬雷声,强项闻至尊。”2.唐代指设在京城附近或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的大县。杜甫《投简成华两县诸子》:“~官曹拥材杰,软裘快马当冰雪。”【赤衣】原指罪犯穿的衣服,后泛指罪犯。刘向《新序·善谋》:“~塞路,群盗满山。”【赤子】1.初生的婴儿。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长利》:“民不知怨,不知说,愉愉其如~。”2.旧指子民百姓。王安石《子美画像》:“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,不忍四海~寒飕飕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