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言利口
读音(发音): qiǎo yán lì kǒu
详细解释(意思):巧妙的言辞,锋利的口辩。
出处(典故):
示例:
巧言利口成语接龙
- 口头禅
- 口齿伶俐
- 口耳相承
- 口耳相传
- 口齿生香
- 口耳之学
- 口出不逊
- 口沸目赤
- 口出大言
- 口服心服
- 抠心挖肚
- 口出狂言
- 抠心挖血
- 口腹之累
- 口传心授
- 口碑载道
- 口呆目瞪
- 口干舌焦
- 口不二价
- 口呆目钝
- 口干舌燥
- 口多食寡
- 口不应心
- 口含天宪
- 口讲指画
- 口耳并重
- 口不择言
- 口角春风
- 口角风情
- 口角生风
第一个字为"巧"的成语
第二个字为"言"的成语
- 讹言惑众
- 千言万语
- 悖言乱辞
- 秕言谬说
- 一言以蔽之
- 不言不语
- 不言而信
- 不言而谕
- 不言而喻
- 察言观色
- 察言观行
- 谗言佞语
- 昌言无忌
- 一言堂
- 陈言肤词
- 陈言老套
- 陈言务去
- 耻言人过
- 出言成章
- 出言吐词
- 出言吐气
- 出言吐语
- 出言无状
- 出言有章
- 出言不逊
- 词言义正
- 大言不惭
- 谠言嘉论
- 谠言直声
- 德言工貌
- 德言工容
- 德言容功
- 多言多语
- 多言繁称
- 多言或中
- 多言数穷
- 恶言厉色
- 恶言詈辞
- 发言盈庭
- 烦言碎辞
- 犯言直谏
- 方言矩行
- 放言高论
- 放言遣辞
- 风言醋语
- 风言风语
- 风言雾语
- 风言影语
- 甘言厚礼
- 甘言美语
- 瞽言萏议
- 瞽言妄举
- 规言矩步
- 诡言浮说
- 罕言寡语
- 豪言壮语
- 好言好语
- 黑言诳语
- 闳言崇议
- 闳言高论
- 胡言汉语
- 胡言乱道
- 胡言乱语
- 话言话语
- 花言巧语
- 秽言污语
- 疾言倨色
- 疾言遽色
- 疾言厉气
- 疾言厉色
- 疾言怒色
- 嘉言善行
- 嘉言善状
- 嘉言懿行
- 尖言尖语
- 尖言冷语
- 矫言伪行
- 谨言慎行
- 静言令色
- 静言庸违
- 靖言庸回
- 靖言庸违
- 冷言冷语
- 冷言热语
- 流言混话
- 流言惑众
- 流言飞文
- 流言飞语
- 流言蜚语
- 流言风语
- 龙言凤语
- 美言不信
- 绵言细语
- 妙言要道
- 难言之隐
- 讷言敏行
- 能言巧辩
- 能言善辩
- 能言快说
- 能言快语
- 片言一字
- 片言折狱
- 片言只语
- 片言只字
- 七言八语
- 千言万说
- 前言往行
- 遣言措意
- 巧言利口
- 巧言令色
- 巧言偏辞
- 巧言如簧
- 轻言寡信
- 轻言轻语
- 轻言软语
- 轻言肆口
- 轻言细语
- 人言籍籍
- 人言藉藉
- 人言可畏
- 人言啧啧
- 仁言利博
- 仁言利溥
- 三言讹虎
- 三言两句
- 三言两语
- 散言碎语
- 伤言扎语
- 少言寡语
- 食言而肥
- 殊言别语
- 肆言詈辱
- 谈言微中
- 谭言微中
- 恬言柔舌
- 甜言美语
- 甜言媚语
- 甜言蜜语
- 甜言软语
- 吞言咽理
- 妄言妄听
- 危言竦论
- 危言危行
- 危言正色
- 危言高论
- 危言核论
- 危言逆耳
- 危言耸听
- 微言大义
- 微言大谊
- 无言可对
- 五言长城
- 析言破律
- 闲言赘语
- 闲言长语
- 闲言淡语
- 闲言冷语
- 闲言泼语
- 闲言碎语
- 闲言闲语
- 涎言涎语
- 信言不美
- 妖言惑众
- 要言不烦
- 要言妙道
- 一言难尽
- 一言千金
- 一言丧邦
- 一言为定
- 一言兴邦
- 一言半辞
- 一言一行
- 一言半句
- 一言半语
- 一言中的
- 一言不发
- 一言九鼎
- 一言两语
- 以言徇物
- 以言举人
- 以言取人
- 以言为讳
- 溢言虚美
- 淫言狎语
- 淫言媟语
- 淫言诐行
- 庸言庸行
- 有言在先
- 语言无味
- 欲言又止
- 造言捏词
- 造言生事
- 躁言丑句
- 詹言曲说
- 正言直谏
- 正言不讳
- 正言厉色
- 正言厉颜
- 直言正论
- 直言正色
- 直言不讳
- 直言极谏
- 直言贾祸
- 直言切谏
- 直言取祸
- 直言无讳
- 直言无隐
- 直言勿讳
- 直言正谏
- 只言片语
- 忠言逆耳
- 自言自语
- 作言造语
- 坐言起行
第三个字为"利"的成语
- 爱人利物
- 安室利处
- 本小利微
- 辩口利辞
- 辩口利舌
- 不知利害
- 成败利钝
- 吹毛利刃
- 富贵利达
- 干脆利索
- 干脆利落
- 干净利索
- 干净利落
- 干巴利脆
- 干巴利落
- 功名利禄
- 厚生利用
- 既得利益
- 济人利物
- 坚甲利兵
- 坚甲利刃
- 牢甲利兵
- 灵牙利齿
- 名缰利锁
- 能牙利齿
- 逆耳利行
- 綦溪利跂
- 巧言利口
- 权衡利弊
- 仁言利博
- 仁言利溥
- 杀一利百
- 损人利己
- 损己利人
- 危迫利诱
- 威迫利诱
- 威胁利诱
- 晓以利害
- 修旧利废
- 益国利民
- 因势利导
第四个字为"口"的成语
- 免开尊口
- 养家活口
- 聱牙戟口
- 垂饵虎口
- 瞪目哆口
- 饭来开口
- 饭来张口
- 分房减口
- 分身减口
- 风门水口
- 佛心蛇口
- 甘冒虎口
- 高下在口
- 河门海口
- 河目海口
- 阖门百口
- 结舌杜口
- 金舌弊口
- 金舌蔽口
- 金人缄口
- 锦心绣口
- 锦胸绣口
- 脍炙人口
- 拉家带口
- 琅琅上口
- 朗朗上口
- 良药苦口
- 两肩荷口
- 流脍人口
- 骂不绝口
- 巧言利口
- 轻言肆口
- 曲不离口
- 热心苦口
- 如出一口
- 三缄其口
- 杀人灭口
- 蛇心佛口
- 十字街口
- 十字路口
- 食不充口
- 守瓶缄口
- 缩衣节口
- 谈不容口
- 糖舌蜜口
- 提心在口
- 心不应口
- 血盆大口
- 羊落虎口
- 养家糊口
- 誉不绝口
- 赞不绝口
巧言利口相关推荐
成语"巧言利口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巧言利口"逐字解释参考
qiǎo①技巧;技艺。《张衡传》:“衡善机~,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。”②灵巧;技艺高超。《核舟记》:“明有奇~人曰王叔远。”③巧诈;虚伪不实。《诗经·小雅·巧言》:“~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”【巧法】耍弄法律;弄虚作假钻法律的空子。【巧笑】美好的笑容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án①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此人一一为具~所闻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~。”②言语;言论。《鸿门宴》:“至军中,具以沛公~报项王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王不听,于国人莫敢出~,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”③一字为一言。《琵琶行》:“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~。”④一句为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~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?”⑤著作;书籍。《过秦论》:“焚百家之~,以愚黔首。”⑥无实在意义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世与我相违,复驾~兮焉求?”⑦词缀,多用于动词之前。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既盟之后,~归于好。”【言瑞】守信之言。【言重】出言慎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lì①锋利;锐利。与“钝”相对。《劝学》:“金就砺则~。”②利益;好处。与“害”相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有蒋氏者,专其~三世矣。”【又】以……为利。《伤仲永》:“父~其然也,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。”③有利;得利。《苦斋记》:“良药苦口~于病。”④顺利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军不~,引次江北。”⑤盈利;取利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不拊爱子其民,因而贾~之。”【又】盈利之物。《促织》:“欲居之以为~,而高其直。”⑥有利的条件、时机、形势等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三军以~用也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因~乘便,宰割天下。”⑦胜利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兵法,百里而趋~者蹶上将。”⑧物资;物产。《隆中对》:“荆州北据汉沔,~尽南海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kǒu①嘴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为肥甘不足于~与?”②人口。《治平篇》:“视高、曾时~已不下五六倍。”③(一)个。用途广泛。《晋书·刘曜载记》:“献剑一~。”《水经注·资水》:“水南十里有井数百~。”④器物的口。《卖油翁》:“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~。”⑤进出的通道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彭蠡之~有石钟山焉。”《桃花源记》:“山有小~,仿佛若有光。”⑥刀剑的刃。《水浒传》:“砍铜剁铁,刀~不卷。”⑦中医指寸脉。《史记·扁鹊见仓公列传》:“切其脉时,右~气急。”【口面】争吵。【口浅】口快;说话直截了当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