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言厉色
读音(发音): zhèng yán lì sè
详细解释(意思):正:严正;厉:严厉,严肃;色:脸色。形容板着脸,神情非常严厉。
出处(典故): 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盱衡厉色,振扬武怒。”《后汉书·翟酺传》:“目见正容,耳闻正言。”
示例: 黛玉见他说的郑重,又且~,只当是真事。 ★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九回
正言厉色成语接龙
第一个字为"正"的成语
- 正本清源
- 正法眼藏
- 正法直度
- 正冠李下
- 正冠纳履
- 正本澄源
- 正己守道
- 正襟危坐
- 正大光明
- 正经八百
- 正大堂皇
- 正经八板
- 正大堂煌
- 正经八本
- 正儿巴经
- 正理平治
- 正名定分
- 正身率下
- 正言直谏
- 正明公道
- 正身明法
- 正颜厉色
- 正气凛然
- 正身清心
- 正正经经
- 正人君子
- 正声雅音
- 正正气气
- 正容亢色
- 正始之音
- 正正堂堂
- 正色敢言
- 正视绳行
- 正正之旗
- 正色厉声
- 正心诚意
- 正直无私
- 正色危言
- 正言不讳
- 正直无邪
- 正色直绳
- 正言厉色
- 正中己怀
- 正色直言
- 正言厉颜
- 正中下怀
第二个字为"言"的成语
- 讹言惑众
- 千言万语
- 悖言乱辞
- 秕言谬说
- 一言以蔽之
- 不言不语
- 不言而信
- 不言而谕
- 不言而喻
- 察言观色
- 察言观行
- 谗言佞语
- 昌言无忌
- 一言堂
- 陈言肤词
- 陈言老套
- 陈言务去
- 耻言人过
- 出言成章
- 出言吐词
- 出言吐气
- 出言吐语
- 出言无状
- 出言有章
- 出言不逊
- 词言义正
- 大言不惭
- 谠言嘉论
- 谠言直声
- 德言工貌
- 德言工容
- 德言容功
- 多言多语
- 多言繁称
- 多言或中
- 多言数穷
- 恶言厉色
- 恶言詈辞
- 发言盈庭
- 烦言碎辞
- 犯言直谏
- 方言矩行
- 放言高论
- 放言遣辞
- 风言醋语
- 风言风语
- 风言雾语
- 风言影语
- 甘言厚礼
- 甘言美语
- 瞽言萏议
- 瞽言妄举
- 规言矩步
- 诡言浮说
- 罕言寡语
- 豪言壮语
- 好言好语
- 黑言诳语
- 闳言崇议
- 闳言高论
- 胡言汉语
- 胡言乱道
- 胡言乱语
- 话言话语
- 花言巧语
- 秽言污语
- 疾言倨色
- 疾言遽色
- 疾言厉气
- 疾言厉色
- 疾言怒色
- 嘉言善行
- 嘉言善状
- 嘉言懿行
- 尖言尖语
- 尖言冷语
- 矫言伪行
- 谨言慎行
- 静言令色
- 静言庸违
- 靖言庸回
- 靖言庸违
- 冷言冷语
- 冷言热语
- 流言混话
- 流言惑众
- 流言飞文
- 流言飞语
- 流言蜚语
- 流言风语
- 龙言凤语
- 美言不信
- 绵言细语
- 妙言要道
- 难言之隐
- 讷言敏行
- 能言巧辩
- 能言善辩
- 能言快说
- 能言快语
- 片言一字
- 片言折狱
- 片言只语
- 片言只字
- 七言八语
- 千言万说
- 前言往行
- 遣言措意
- 巧言利口
- 巧言令色
- 巧言偏辞
- 巧言如簧
- 轻言寡信
- 轻言轻语
- 轻言软语
- 轻言肆口
- 轻言细语
- 人言籍籍
- 人言藉藉
- 人言可畏
- 人言啧啧
- 仁言利博
- 仁言利溥
- 三言讹虎
- 三言两句
- 三言两语
- 散言碎语
- 伤言扎语
- 少言寡语
- 食言而肥
- 殊言别语
- 肆言詈辱
- 谈言微中
- 谭言微中
- 恬言柔舌
- 甜言美语
- 甜言媚语
- 甜言蜜语
- 甜言软语
- 吞言咽理
- 妄言妄听
- 危言竦论
- 危言危行
- 危言正色
- 危言高论
- 危言核论
- 危言逆耳
- 危言耸听
- 微言大义
- 微言大谊
- 无言可对
- 五言长城
- 析言破律
- 闲言赘语
- 闲言长语
- 闲言淡语
- 闲言冷语
- 闲言泼语
- 闲言碎语
- 闲言闲语
- 涎言涎语
- 信言不美
- 妖言惑众
- 要言不烦
- 要言妙道
- 一言难尽
- 一言千金
- 一言丧邦
- 一言为定
- 一言兴邦
- 一言半辞
- 一言一行
- 一言半句
- 一言半语
- 一言中的
- 一言不发
- 一言九鼎
- 一言两语
- 以言徇物
- 以言举人
- 以言取人
- 以言为讳
- 溢言虚美
- 淫言狎语
- 淫言媟语
- 淫言诐行
- 庸言庸行
- 有言在先
- 语言无味
- 欲言又止
- 造言捏词
- 造言生事
- 躁言丑句
- 詹言曲说
- 正言直谏
- 正言不讳
- 正言厉色
- 正言厉颜
- 直言正论
- 直言正色
- 直言不讳
- 直言极谏
- 直言贾祸
- 直言切谏
- 直言取祸
- 直言无讳
- 直言无隐
- 直言勿讳
- 直言正谏
- 只言片语
- 忠言逆耳
- 自言自语
- 作言造语
- 坐言起行
第三个字为"厉"的成语
- 变贪厉薄
- 砥节厉行
- 敦世厉俗
- 敦风厉俗
- 恶言厉色
- 激贪厉俗
- 疾言厉气
- 疾言厉色
- 疾声厉色
- 坚甲厉兵
- 矫世厉俗
- 矫尾厉角
- 救时厉俗
- 秣马厉兵
- 蓬头厉齿
- 盛食厉兵
- 盱衡厉色
- 扬清厉俗
- 整旅厉卒
- 正颜厉色
- 正色厉声
- 正言厉色
- 正言厉颜
第四个字为"色"的成语
- 黯然失色
- 黯然无色
- 变脸变色
- 变颜变色
- 勃然变色
- 不动声色
- 不露神色
- 不露声色
- 不露形色
- 菜蔬之色
- 察言观色
- 察颜观色
- 谄词令色
- 沉湎酒色
- 承颜候色
- 逞妍斗色
- 齿牙春色
- 怛然失色
- 大惊失色
- 大有起色
- 箪豆见色
- 当行本色
- 当行出色
- 得意之色
- 顿足失色
- 恶言厉色
- 忿然作色
- 怫然作色
- 狗马声色
- 鹄形菜色
- 观貌察色
- 观形察色
- 毫无逊色
- 和容悦色
- 和颜说色
- 和颜悦色
- 湖光山色
- 还年驻色
- 绘声绘色
- 疾言倨色
- 疾言遽色
- 疾言厉色
- 疾言怒色
- 疾声厉色
- 假人辞色
- 假以辞色
- 鉴毛辨色
- 鉴貌辨色
- 江天一色
- 见貌辨色
- 金声玉色
- 惊慌失色
- 惊愕失色
- 惊惶失色
- 惊恐失色
- 静言令色
- 倦尾赤色
- 脸无人色
- 了无惧色
- 满脸春色
- 满园春色
- 面不改色
- 民有菜色
- 面无惭色
- 面无人色
- 面如土色
- 面有菜色
- 面有难色
- 目迷五色
- 奴颜婢色
- 怒形于色
- 平分秋色
- 巧立名色
- 巧言令色
- 情见于色
- 裘马声色
- 山光水色
- 十光五色
- 室怒市色
- 水光山色
- 水天一色
- 贪财好色
- 贪声逐色
- 天香国色
- 天姿国色
- 危言正色
- 无声无色
- 无颜落色
- 五光十色
- 五颜六色
- 喜行于色
- 喜见于色
- 喜形于色
- 下气怡色
- 仙姿玉色
- 贤贤易色
- 相顾失色
- 相形失色
- 形形色色
- 盱衡厉色
- 一路货色
- 怡颜悦色
- 义形于色
- 英雄本色
- 忧形于色
- 有声有色
- 乍毛变色
- 正颜厉色
- 正容亢色
- 正言厉色
- 直言正色
- 钟鼓之色
正言厉色相关推荐
成语"正言厉色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正言厉色"逐字解释参考
zhèng①不偏;不斜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惧谗邪,则思~身以黜恶。”②正常;正当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今天时顺~,死者尚稀。”③规律;道理。《张衡传》:“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机之~。”④公正;正直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邪曲之害公也,方~之不容也。”⑤作为主体的,与“副”相对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而十四司~副郎好事者。”⑥恰好;正好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便利此月内,六合~相应。”⑦表示状态的持续、动作的进行。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~单。”zhēng正月,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~月繁霜,我心忧伤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án①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此人一一为具~所闻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~。”②言语;言论。《鸿门宴》:“至军中,具以沛公~报项王。”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王不听,于国人莫敢出~,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”③一字为一言。《琵琶行》:“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~。”④一句为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~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?”⑤著作;书籍。《过秦论》:“焚百家之~,以愚黔首。”⑥无实在意义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世与我相违,复驾~兮焉求?”⑦词缀,多用于动词之前。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:“既盟之后,~归于好。”【言瑞】守信之言。【言重】出言慎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lì①“砺”的古字,磨刀石。《史记·高祖功臣年表》:“泰山若~。”②磨。《殽之战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~兵,秣马矣。”③磨练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参之谷梁氏以~其气。”④严肃;严厉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吴之民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~声以呵,则噪而相逐。”⑤厉害;猛烈。《满井游记》:“余寒犹~。”⑥通“励”。劝勉;激励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亲秉旄钺,以~三军。”【厉风】⒈大风。⒉西北风。【厉揭】拖着衣裳涉水称厉,提起衣裳涉水叫揭。【厉禁】遮止;警戒;限制别人进出。。【厉爽】伤害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è①脸色;表情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举欣欣然有喜~。”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太后之~少解。”②女色;美貌的妇女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“耳目极声~之好。”《柳毅传》:“毅怪视之,乃殊~也。”③容貌。《琵琶行》:“年长~衰,委身为贾人妇。”④色彩;颜色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秋水共长天一~。”⑤天色;景色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两峰秀~,俱可手揽。”⑥种这类。《北史·长孙道生传》:“客内无此~人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