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彝夏鼎
读音(发音): shāng yí xià dǐng
详细解释(意思):夏商的青铜礼器。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。
出处(典故): 清·沈起凤《谐铎·吕仙宝筏》:“君文气息逼似《两京》,次者亦韩潮苏海,若以此猎取功名,譬犹执商彝夏鼎鬻诸五都之肆,非弗宝贵,而无如识者希也。”
示例: 其为害也,惊心振耳,污~之光。 ★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七回
商彝夏鼎成语接龙
- 丁公凿井
- 丁一卯二
- 丁一确二
- 钉头磷磷
- 钉嘴铁舌
- 顶踵捐糜
- 顶礼膜拜
- 鼎铛有耳
- 顶门立户
- 鼎铛玉石
- 顶门壮户
- 鼎成龙去
- 顶名冒姓
- 顶名替身
- 鼎成龙升
- 顶天立地
- 鼎鼎大名
- 顶天踵地
- 鼎鼎有名
- 顶针续麻
- 鼎分三足
- 顶踵尽捐
- 鼎湖龙去
- 鼎镬刀锯
- 鼎足而居
- 鼎镬如饴
- 鼎鼐调和
- 鼎足而立
- 鼎食鸣钟
- 鼎足而三
第一个字为"商"的成语
第二个字为"彝"的成语
第三个字为"夏"的成语
第四个字为"鼎"的成语
商彝夏鼎相关推荐
成语"商彝夏鼎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商彝夏鼎"逐字解释参考
shāng①计量;估计。《后汉书·王景传》:“景乃~瓶度地势。”②商讨;商量。梁启超《谭嗣同》:“~办矿务也。”③经商;贩卖货物。《商君书·垦令》:“重关市之赋,则农恶~。”④商人;贩卖货物的人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贾皆欲藏于王之市。”⑤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,羽)之一。《马伶传》:“引~刻羽,抗坠疾徐。”⑥星名。即“心宿”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~。”⑦朝代名。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,成汤灭夏所建,盘庚时迁都于殷,也称“殷商”、“殷”,传十七代,商纣王时被周武王所灭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í①古代青铜器的通称,多指宗庙祭祀用的礼器。《左传·襄公十九年》:“取其所得以作~器。”②常;常道;法度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民之秉~。”白居易《得丁陷贼庭判》:“难废~章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xià①四季的第二季。《论贵粟疏》:“春耕,~耘,秋获,冬藏。”②我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,也称“华夏”、“诸夏”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居楚而楚,居越而越,居~而~。”③通“厦”,高大的房屋。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:“曾不知~之为丘兮。”④朝代名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,第一代君主是禹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dǐng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,多圆形三足两耳。《察今》: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~之调。”②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如此,则荆吴之势强,~足之形成矣。”③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,于是用它代表宝器。喻指王位、帝位等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~大吕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~铛玉石金块珠砾,弃掷逦迤。”④三足香炉。《促织》:“问者爇香于~,再拜。”⑤显赫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高门~贵。”【鼎鼎】⒈蹉跎。⒉盛大。【鼎甲】豪门望族。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,即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【鼎食】列鼎而食,指奢华的生活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