笃而论之
读音(发音): dǔ ér lùn zhī
详细解释(意思):笃:切实。确切地论述。
出处(典故): 晋·裴启《语林》:“林公云:‘文度著腻颜,挟《左传》,逐郑康成,自为高足弟子;笃而论之,不离尘垢囊也!’”
示例:
笃而论之成语接龙
- 织楚成门
- 知白守黑
- 执鞭随蹬
- 支离破碎
- 知法犯法
- 知人之明
- 知子莫若父
- 执牛耳
- 智者
- 智者不惑
- 智育
- 智勇双全
- 智取
- 智巧
- 智尽能索
- 智
- 智慧
- 滞销
- 滞钝
- 窒塞难行
- 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
- 窒碍
- 至死不悟
- 直言无隐
- 致密
- 至少
- 直言不讳
- 秩序井然
- 至善
- 直言
第一个字为"笃"的成语
第二个字为"而"的成语
- 备而不用
- 合而为一
- 极而言之
- 迷而不返
- 涅而不缁
- 引而不发
- 哀而不伤
- 毙而后已
- 避而不谈
- 学而时习之
- 学而优则仕
- 博而不精
- 博而寡要
- 倡而不和
- 虎而冠
- 一而光
- 脆而不坚
- 存而不论
- 大而化之
- 大而无当
- 淡而不厌
- 淡而无味
- 得而复失
- 等而上之
- 等而下之
- 道而不径
- 斗而铸兵
- 斗而铸锥
- 笃而论之
- 犯而不校
- 犯而勿校
- 分而治之
- 伏而咶天
- 浮而不实
- 改而更张
- 高而不危
- 公而忘私
- 恭而有礼
- 顾而言他
- 贵而贱目
- 国而忘家
- 过而能改
- 和而不唱
- 和而不同
- 华而不实
- 惠而不费
- 货而不售
- 兼而有之
- 久而久之
- 敬而远之
- 谲而不正
- 渴而穿井
- 渴而掘井
- 困而不学
- 困而学之
- 劳而无功
- 老而不死
- 乐而不荒
- 乐而不厌
- 乐而不淫
- 乐而忘返
- 乐而忘死
- 廉而不刿
- 满而不溢
- 没而不朽
- 迷而知反
- 迷而知返
- 迷而不反
- 秘而不露
- 秘而不宣
- 秘而不言
- 敏而好学
- 苗而不秀
- 默而识之
- 泥而不滓
- 涅而不淄
- 品而第之
- 贫而乐道
- 贫而无谄
- 强而后可
- 锲而不舍
- 轻而易举
- 穷而后工
- 取而代之
- 群而不党
- 柔而不犯
- 神而明之
- 生而知之
- 施而不费
- 食而不化
- 视而不见
- 疏而不漏
- 述而不作
- 死而不朽
- 死而复生
- 死而后已
- 死而无悔
- 死而无怨
- 贪而无信
- 堂而皇之
- 听而不闻
- 挺而走险
- 铤而走险
- 推而广之
- 望而却步
- 望而生畏
- 显而易见
- 笑而不答
- 信而好古
- 信而有征
- 信而有证
- 秀而不实
- 悬而未决
- 学而不厌
- 谑而不虐
- 言而无信
- 言而有信
- 言而不信
- 要而论之
- 要而言之
- 勇而无谋
- 尤而效之
- 折而族之
- 执而不化
- 质而不俚
- 质而不野
- 终而复始
- 周而不比
- 周而复始
- 总而言之
- 遵而不失
- 遵而勿失
- 坐而待毙
- 坐而待弊
- 坐而待旦
- 坐而论道
第三个字为"论"的成语
- 拔剑论功
- 半部论语
- 拨万论千
- 成败论人
- 成千论万
- 道长论短
- 笃而论之
- 盖棺论定
- 衡短论长
- 讲古论今
- 较武论文
- 经邦论道
- 就事论事
- 略迹论心
- 论千论万
- 品头论足
- 评头论脚
- 评头论足
- 舐皮论骨
- 数黑论白
- 数白论黄
- 数短论长
- 数黑论黄
- 说长论短
- 说短论长
- 谈古论今
- 谈天论地
- 谈今论古
- 要而论之
- 争多论少
- 争长论短
- 争短论长
- 知人论世
- 樽酒论文
- 坐而论道
第四个字为"之"的成语
- 姑妄听之
- 极而言之
- 偶一为之
- 慷他人之慨
- 司马牛之叹
- 司马昭之心
- 无何有之乡
- 无立锥之地
- 无容身之地
- 无用武之地
- 一举手之劳
- 不了了之
- 大而化之
- 淡然处之
- 淡然置之
- 等而上之
- 等而下之
- 等闲视之
- 笃而论之
- 分而治之
- 感慨系之
- 高山仰之
- 姑妄言之
- 好自为之
- 计无复之
- 计无所之
- 计无付之
- 兼而有之
- 交臂失之
- 久而久之
- 敬而远之
- 困而学之
- 漠然置之
- 默而识之
- 品而第之
- 取而代之
- 神而明之
- 生而知之
- 思所逐之
- 泰然处之
- 堂而皇之
- 听之任之
- 推而广之
- 无所用之
- 寤寐求之
- 小大由之
- 心向往之
- 心乡往之
- 要而论之
- 要而言之
- 一笑了之
- 一笑置之
- 一以贯之
- 一走了之
- 以意为之
- 尤而效之
- 折而族之
- 总而言之
笃而论之相关推荐
成语"笃而论之"更多相关信息
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成语"笃而论之"逐字解释参考
dǔ①忠诚;厚道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仆道不~,业甚浅近。”②坚定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明辨之,~行之。”③(病)重。《陈情表》:“臣欲奉诏奔驰,则刘病日~。”④很;非常。《南史·文学传》:“盖由时主儒雅,~好文章。”【笃论】正确、恰当的评论。【笃行】力行其事,不改初衷。【笃学】专心学习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ér①颊毛;胡须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深其爪,出其日,作其鏻之~。”②通“尔”你,你的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~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”③通“如”。好像《察今》:“军惊~坏都舍。”④1.表并列关系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苟粟多~财有余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黑质~白章。”2.表相承关系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扁鹊望桓侯~还走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余方心动欲还,~大声发于水上。”3.表示递进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愽学~日参省乎已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,~势力众寡又不可论。”4.表转折关系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见师出,~不见其入也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者甚少~靡之者甚多。”⒌表修饰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~思矣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吾恂恂~起。”⒍表假设关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吾攻赵,旦暮且下,~诸侯敢救赵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《冯婉贞》:“诸君~有意,瞻余马首可也。”⒎表因果关系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~负赵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表恶其能~不能用也。”⒏表时间、方位、范围的界限,相当于“以”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~后,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。”⑤表感叹语气,相当于“啊”“吧”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岂不尔思,室是远~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已~!已~!今之从政者殆~!”⑥词缀,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。《口技》:“俄~,百千人大呼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已~,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lùn①讨论;议论。《出师表》:“每与臣~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”②评定赏罚;判定。《出师表》:“宜付有司~其刑赏。”③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乃不知有汉,无~魏晋。”④辩论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今日廷~。”⑤研究;研讨。《五蠹》:“~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”⑥言论;主张;学说。《甘藷疏序》:“余不侫,独持迂~。”⑦文体的一种,即议论文。《文选序》:“~则析理精微,铭则序事清润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