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您目前所在位置:肥壤网 > 成语大全 > 鱼米之乡 > 鱼米之乡的成语解释

鱼米之乡

读音(发音): yú mǐ zhī xiāng

详细解释(意思):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。

出处(典故): 唐·王睃《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》:“谄以缯帛之利,示以麋鹿之饶,说其鱼米之乡,陈其畜牧之地。”

示例: 我知江州是个好地面,~,特地使钱买将那里去。 ★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三十六回

鱼米之乡成语接龙

第一个字为"鱼"的成语

第二个字为"米"的成语

第三个字为"之"的成语

第四个字为"乡"的成语

鱼米之乡相关推荐

成语"鱼米之乡"更多相关信息

    此处调用百度搜索框

成语"鱼米之乡"逐字解释参考

yú(1)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鱼胶。(2)姓。【鱼白】1鱼的精液。【鱼白】2鱼肚白:东方一线~,黎明已经到来。【鱼鳔】鱼腹内白色的囊状器官。鳔的胀缩可以调节身体的浮沉。鱼鳔可以制胶。【鱼翅】鲨鱼的鳍经过加工之后,其软骨条叫做鱼翅,是珍贵的食品。也叫翅或翅子。【鱼虫】(~儿)见〖水蚤〗。【鱼唇】海味,用鲨鱼的唇加工而成。【鱼肚】食品,用某些鱼类的鳔制成。【鱼肚白】象鱼肚子的颜色,白里略带青,多指黎明时东方天的颜色:天边现出了~。【鱼饵】钓鱼用的鱼食。【鱼粉】鱼类或鱼类加工后剩下的头、尾、内脏等经过蒸干、压榨、粉碎等工序而制成的产品,含在丰富的蛋白质,是良好的饲料。【鱼肝油】从鲨鱼、鳕鱼等的肝脏中提炼出来的脂肪,是稀薄的油状液体,黄色或深黄色,有腥味,主要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。常用于夜盲症、佝偻病等。【鱼狗】鸟类的一属,嘴长而尖,有的种类头部有冠状的羽毛。常栖息在小溪附近的树上,捕食水中的鱼、虾等。【鱼鼓道情】【渔鼓道情】见〖道情〗。【鱼贯】象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(走):~而行|~入场。【鱼花】鱼苗。【鱼胶】(1)用鱼鳔或用鱼鳞、鱼骨熬成的半透明的固体,熔化后黏性强,用作黏合剂。也可以制照相的胶片。(2)<方>鱼的鳔,特指黄鱼的鳔。【鱼具】【渔具】捕鱼或钓鱼的器具。【鱼口】中医指由软性下疳等病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,化脓后局部形成溃疡,疮口象鱼的嘴,所以叫鱼口。【鱼雷】一种能在水中自行推进、自行控制方向和深度的炸弹,略呈圆筒形,内装烈性炸药。由舰艇发射或飞机投掷,用来破坏敌方的舰艇或海港的建筑物。【鱼雷快艇】见〖鱼雷艇〗。【鱼雷艇】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艇,能迅速而灵活地逼近敌舰,发射鱼雷。也叫鱼雷快艇。【鱼鳞】鱼身上的鳞片,可以制鱼胶。【鱼鳞坑】为蓄水或种树而在山坡上挖的坑,交错排列象鱼鳞。【鱼龙】古爬行动物,生存在中生代,外形象鱼,四肢呈鳍状。生活在水中。【鱼苗】由鱼子孵化出来供养殖用的小鱼。【鱼漂】(~儿)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,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。鱼漂下沉,就知道鱼已上钩。【鱼肉】《史记项羽本纪》:‘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’(刀俎指宰割的器具,鱼肉指受宰割者)后来比喻用暴力欺凌。【鱼石脂】药名,有机化合物,是用沥青干馏后加硫酸和氨制成的黏稠液体,红棕色或棕黑色,有防腐作用。医药上常用于局部消炎。【鱼水情】形容极其亲密的情谊,就像鱼和水不能分离一样。一般指人民子弟兵和人民间的关系:军民~。【鱼藤】藤本植物,羽状复叶,小叶长椭圆形,花红色,荚果坚硬,扁平。根可制杀虫药。【鱼网】【渔网】捕鱼用的网。【鱼鲜】鱼虾等水产食物。【鱼腥草】见〖蕺菜〗(jícái)。【鱼汛】【渔汛】某些鱼类由于产卵、越冬等原因在一定时期内成群地出现在一定海域,这个时期叫做鱼汛。是捕鱼的时期。也作渔汛。【鱼秧子】比鱼苗稍大的小鱼。【鱼鹰】(1)鹗的通称。(2)鸬鹚的通称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
2mǐ公制长度的主单位,一米分为一百厘米,合三市尺。旧称公尺或米突。参看〖国际公制〗。【米波】见〖超短波〗。【米饭】用大米或小米做成的饭。特指用大米做成的饭。【米粉】(1)大米磨成的粉:~肉。(2)大米加水磨成浆,过滤后弄成团,然后制成的细条,可煮食。【米粉肉】把肉切成片,加米粉、作料,蒸熟,叫米粉肉。也叫粉蒸肉。【米泔水】淘过米的水。【米黄】米色。【米酒】用糯米、黄米等酿成的酒。【米糠】紧贴在稻子、谷子的米粒外面的皮,脱下后叫米糠。【米粒】(~儿)米的颗粒。【米粮川】出产粮食多的大片良田:荒滩变成~。【米面】(1)大米和面。(2)(~儿)米粉①。(3)<方>用米粉做的细条状食品。【米色】白而微黄的颜色。【米汤】<轻>(1)煮米饭时取出的汤。(2)用少量的大米或小米等熬成的稀饭。【米突】平方米的旧称。[法mètre]【米象】昆虫,成虫身体红褐色,头部前伸似象鼻,鞘翅上有四个赤褐色圆形斑点。成虫和幼虫吃稻、麦等粮食,是仓库中的害虫。【米制】见〖国际公制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
zhī①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xiāng①地方行政区域或单位。所辖范围,历代不同。⒈周制,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五州为~,使之相宾。”⒉春秋齐制,十连为乡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十连为~,~有良人焉。”【又】十率为乡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十率为~。”⒊汉制,十亭为乡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长。十亭一~。”⒋唐宋后指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单位。②家乡;故乡。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还,~音未改鬓毛衰。”③地方;当地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且五方土音,~俗好尚,习见习闻。”xiàng通“向”,朝向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伯素服郊次,~师而哭。”xiǎng①通“享”。享用;享受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夫以朕之不德而专~独美其福。”②通“响”,回声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如景~之应形声也。”②通“享”。享用;享受。《汉书·文武帝》:“夫以朕之不德而专~独美福。”【乡党】乡里;家乡。党,古代行政单位,五百户为一党。【乡关】故乡。【乡里】⒈所居之乡。⒉同乡。⒊妻的代称。【乡邻】同乡;邻居。【乡试】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在各省进行的选拔举人的考试,由朝廷派考官主持,每三年一次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
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话题